发布日期:2024-08-29 05:30 点击次数:87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知趣同学(ID:liuzhiqu7788),作者:刘知趣,题图来源:婚姻故事
在中文语境里,“爱情”这个词多少算是舶来品。
“摽有梅,其实七兮。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。”
“摽有梅,其实七兮。求我庶士,迨其吉兮。”
从古代的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到明清小说《红楼梦》,文学作品中并不乏对男女之情的描述,但这些情感的表达,往往又是被嵌入在更为宏大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框架之下。
建模渲染而在古汉语中,传统的男女之情大多被解读为“情”、“爱”、“恩”等,含义上更倾向于贴近亲情或友情,并不包含“浪漫”这一概念,与人们今天所理解的爱情相差甚远。
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,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,比如哲学家柏拉图、亚里士多德对于爱的理解,以及后来的莎士比亚的戏剧、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等浪漫主义文学作品,都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。
也是在这种个人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下,国人开始对“爱情”重新定义。婚姻联结不再秉承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,逐渐考虑个人情感和幸福体验之于婚姻基础的重要性。
然而总的来说,在中国社会更为普遍的“男大当婚女大当嫁”的家庭本位观念中,爱情的地位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都远算不上深刻。
再加上最近几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,在生存压力陡增的大背景下,也促使了人们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日益祛魅和功利化,基于生育价值、经济价值来进行衡量和置换的实用主义婚恋观被称为“人间清醒”。
虽然不得不正视经济影响婚姻稳定性这一重要因素,但我们似乎还忽略了另一个更深层次的点,那就是普通人无论是生育还是事业都有显著的黄金期,中年后失去“实用价值”或许并非一个小概率事件。
尤其是这个时代里的新中产,债务压力所导致的财富洗牌,内卷竞争对下一代传承的不确定性等,都让婚姻的稳定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那么当世俗意义上的“价值”消失之后,这份契约又该何以维系?以及在“实用价值”之外,究竟什么才是维持婚姻历久稳定的因子?
婚姻的“实用价值”并不可控美工招聘
事实上,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性别角色的变迁,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欧美,区别于底层婚姻关系多是迫于生计压力的别无可选,中产阶级的婚姻价值观和意义都在随时间不断演变。
16世纪的英国,中产阶级婚姻大多由家庭和亲属主导,财产与权力是核心考量。到了18世纪,受个人主义影响,婚姻开始转向重视个人情感和伴侣间的平等,促进了伴侣情感关系的形成。
而美国针对家庭结构和婚姻模式研究的社会学家Andrew J. Cherlin,也将美国婚姻的意义变化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:
一是在19世纪50年代之前的制度化婚姻(Institutional Marriage),这个时期的婚姻被视为是履行社会职责的一种工具,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婚育行为,确保社会秩序和繁衍后代。
二是到了19世纪中叶的陪伴式婚姻(Companionate Marriage),婚姻开始逐渐重视情感连接和伴侣间的亲密关系,不再仅仅是社会履责,而是成为了伴侣之间情感交流和相互陪伴的形式。
三是到最近几十年的个人化婚姻(Individualized Marriage),随着女性教育水平的提升和职场参与度的增加,女性不再仅仅依赖婚姻来获得经济安全,婚姻开始更加注重个人化,强调伴侣双方的个人需求和自我实现。
显而易见的是,婚姻已经从一个主要基于社会功能和责任的制度,演变成一个更加注重个人情感满足和个体发展的现代模式。
这种转变也体现了性别的平等和社会的进步。然而与之相对的另一面,是婚姻在满足个人需求之外,其对家庭的稳定性作用与社会责任正在逐渐消失。
现如今无论是道德层面,还是法律层面,“婚姻违约”的代价都远低于从前。
根据一些公开的资料来看,目前中国的离婚率大概仅比美国低1个百分点,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“遥遥领先”。
由此可见,即便已结成的婚姻关系也并非“牢不可破”,也根本做不到“一劳永逸”。因有“实用价值”而来,终将会因失去“实用价值”而散。
婚姻向来不是一门短期的“生意”,是要横亘一个人的大半个人生,这其中不仅包括最具“实用价值”的青壮年时期,也包括最无“实用价值”的老年时期。风险从未消失,只是被后置。且人生越往后,电商设计师抵御风险和变化的基础盘越差。
伴侣的性格底色才最稳定
但追求安全稳定的生存环境美工招聘,本就是人类的基因惯性。
如果说“经济”、“生育”这样的实用价值,在时间、环境等外因的作用下并不可控。那么在中产的婚姻中,到底什么才是历经岁月依然能够保持稳定的亘古支柱?
我想大概率是伴侣的性格底色。一个经过社会化的成年人,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,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强化,想要改变是很难的。
这一点从心理学和生物学两个视角都能解释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看,人的性格特质在成年早期形成后,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相对稳定。中年时期,人格特质基本上已经固定。
而从生物学角度来看,大脑的神经可塑性同样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下降,对新信息和新行为模式的适应能力也会逐渐减弱。
再加上社会压力的影响,成年人会有一套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,来保持自我认同和自尊,所以通常会更加固守自己的社会角色和文化价值观。
简而言之,一个有责任感的人,会始终有责任感;而一个习惯性逃避问题的人,并不会在婚后就变得有担当。
我们经常说年轻女孩过于迷恋伴侣所带来的“情绪价值”很容易掉坑,就是因为“会说话”、“对你好”不过是一种“表象”,而一个人的性格底色才是真正的“本质”。
顺风仗谁都会打,年轻、有钱、有资本的时候大家都可以活得体体面面,但是等到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年时,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压力下,在锅碗瓢盆磕磕碰碰的过程中,在生育、经济这样的“实用价值”消失后,这份关系能否顺利维系下去,靠的是一个人的性格底色,也就是本性。
优质伴侣的几个共性
人生向来不缺苦吃,且人生之路越往后越难。我相信,即便是在这样一个单身的黄金时代,独身的新中产大概也不会去拒绝一个真正优质的人生伴侣共度余生。
这种优质与财富、美貌这类的“实用价值”无关,而是真正能够抵挡住两个人人生下半场各种风雨的品质。
而在我浅薄的人生阅历中,我发现这样的人也都展现出了几个共性。
一是能够保持人格独立。真正拥有独立人格的人,是能够克制自己欲望的,不会将自己与对方无限捆绑,也不会将自己的一生都押注到一段亲密关系里。
婚姻是两个独立个体的联合,是透过对方看到这个世界更多元的一面,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,而不是丧失个性的融合。能保持自我的思想独立,也能尊重对方。
二是有很强的责任感。爱情是浪漫的表象,婚姻的核心是沉甸甸的责任和义务。这体现在对父母的赡养、对子女的养育以及对伴侣的忠诚等方方面面,这些责任构成了家庭生活的框架和支柱。
当双方都具备强烈的责任感时,是不需要外界的提醒或压力,就能自觉地承担起各自的责任。
即便是在环境发生变化或面临挑战时,责任感也能驱动双方风雨同行,坚守原则,不逾越彼此的底线。
三是有包容心和共情力。太多婚姻破碎的根源都是些日常琐碎,压倒双方的最后一根稻草往往是一方难以释怀的细枝末节。
包容是不理想化伴侣,是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局限性,是理解对方偶尔的小失误,不将矛盾升级,是给彼此一点成长的空间和时间,是能够看到对方身上的闪光点。
而共情则是能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感受,基于情感上的支持,能够彼此表达感激之情,也能勇于道歉和请求原谅。
如果你问我怎么看两个人之间有没有爱情,我觉得可能就是彼此还愿不愿意互相包容并产生共情。
我想,爱情和婚姻既不是一门生意,更不是一场竞赛,而是一种长久合作、共同成长的美好旅程,希望我们都能有机会体验并一路玩得开心。
当然,美好旅程的第一步,是我们要先让自己成为那个独立、有责任感、有包容心和共情力的优质伴侣。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知趣同学(ID:liuzhiqu7788),作者:刘知趣
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虎嗅立场。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@huxiu.com
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美工招聘,都在虎嗅APP
发布于:北京市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。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,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。联系方式:451255985@qq.com,进行删除。Powered by 北京京东建模渲染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系统 © 2023-2024 鄂ICP备2023020028号-1 武汉承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